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訓練日誌:訓練科學化-量化訓練

2015/03/05
訓練:LT
時間:1小時57分
地點: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什麼樣的訓練量是多?什麼樣是少?什麼是合適?訓練過程裡,身體會說話,會說真話,也會告訴你謊話。
        今天,我的身體對我說了謊話。結束一天幾近滿堂的課程,帶著疲累的身體下班回家,看著已經架在訓練台上的單車,又想到今天的訓練,我完全知道待會兒訓練時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會"溺水",載浮載沉的持續一個小時。身體說:好疲勞,前一陣子的訓練量太大了,需要好好休息一周...。縱然身體如此的抗議著,我依然照慣例的做訓練前的準備:吃一點東西、更衣、打開電腦...。一邊吃東西的同時,一邊看這電腦上各種顏色不同的曲線、數字、符號。這些資訊再再的顯示著身體完全沒有疲勞,今日狀態很好。配合過"往的經驗",參考昨天的訓練內容是VO2Max,TSS為121.1。於是,我完全可以預測今天的訓練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在熱身時,會因昨天的訓練覺得稍為的腿痠與沉重,隨著熱身雖與沉重感越趨消失,待完成熱身後, 這些不適的感覺會完全消失,然後可以做出不錯的訓練數據。
        果不其然,與預期完全如出一轍,今天的訓練。每一趟的騎乘都達標95%FTP以上,甚至有一趟超過,來到105%FTP。訓練後,我思考著:根據這些數據,是否我該上修我的FTP了?如果上修後,依據數據調整的訓練強度,也可以完成,那麼就是進步了...。
        量化訓練是科學化訓練的第一步,有了客觀的數據,就可以安排出合理的訓練課程。什麼樣的訓練量是多?什麼樣是少?什麼是合適?也就有了客觀地答案,對於"進步"也可以客觀的評估,不再是完全依據經驗的經驗談。更可以準確的監控選手的狀態、疲勞程度等,適當的安排訓練強度、訓練量,並根據執行後的結果進行評估與條整。
       當然上述,還是需要一位經驗的豐富的教練來執行,不過前提是這位教練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再者就是,量化的這把量尺為何?其準確性如何?也是需考量的。所以,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這個年代,自行車訓練因為功率計的發明與普及,讓選手與教練們可以直接地對每一次的訓練進行量測,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這是其他運動項目很難達到的。



訓練狀態

一如LT的訓練感受,強度不那麼高,完成後有深深的疲勞感。每一趟的騎乘都達標95%FTP以上,甚至有一趟超過,來到105%FTP。這樣的數據,如果能重複個幾次,我是該上修FTP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