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訓練日誌2015/03/21-22:今年第一場賽事-台南四草個人公路計時賽&繞圈賽

比賽設定:

2015序幕賽,主要目地如下:1.重新熟悉比賽的感覺。2.檢視賽季前訓練與季初訓練之成效。3.以賽代訓。

競賽目標:

第一天個人計時賽:
做出個人今年最大6分鐘功率,完成比賽。
第二天繞圈賽:
比賽前段攻擊突圍成功。若無法脫逃,比賽後段協助隊友控制集團,並且領頭衝刺。

訓練執行率:

1月1日-3月20日:計畫訓練次數81,執行次數75次。執行率92.3%
未訓練原因:
1. 主要訓練2次:2/16身體過度疲勞,取消訓練:3/18台北車展出席活動,回程飛機延誤起飛,回台東時間過晚。
2. 晨間訓練4次:起床過晚

2015/03/21

序幕賽:個人計時賽
距離:5KM
完賽時間:7分36秒
成績:總合成績第十,分組第二

        前一天晚上才看到我要使用的計時車,很快速地調整到大約的設定。早上,很早就到比賽現場,才真的開始適應這台車子,其實一直猶豫著要不要直接以公路車,上碟輪直接出賽。不過最後仍然決定,以計時賽裝備出賽。短短的7分多鐘的過程中,我很努力的維持功率,但始終無法讓輸出曲線像平常一樣穩定,一直上上下的跑動,當然比賽的數據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這是用不熟悉的車子出賽的結果,但這是自己評估與選擇,結果也得坦然接受。比賽結束後,我繼續地用訓練台騎了2個小時,補足訓練量。畢竟此次比賽以賽代訓才是主要目的。
        熱身的過程中,FTL車隊的好友肉丸竟然在熱身時,以很慢的速度下發生摔車,但是傷勢相當嚴重。這一摔,應該也摔掉了冠軍,他是此次比賽我最看好的選手,計時賽是他的拿手好戲。在那一個當下,也沒有表露太多的關心,只是看著。待他送醫後,我回到車上繼續的熱身,踩著、踩著,默默地看著功率計顯示的數據,努力讓自己的思緒回到比賽,讓一切儘量不受到影響。賽後,我們直奔醫院,看他躺在急診室的病床上,百感交集難以言喻,希望明天的比賽,大家都平安順利。

2015/03/22

第二站:繞圈賽
距離:27.5KM
完賽時間:39分32秒
成績:分組21名

        自行車的比賽是就是如此,隊友相互幫助掩護與犧牲,冠軍不一定(也不一定要)是最強的,都是其中的精隨與迷人之處。
        賽前,選了一個比較不會被打擾的地方,躲在車子的後面進行熱身。將近2個小時,沒有跟朋友開玩笑,靜靜默默地的踩著,讓自己專注。縱然比賽獲得佳績的機會不大,但是全力以赴是不變的態度。在那一個當下如然發現自己繃得很緊,一臉嚴肅與散發的氛圍,讓周遭的朋友都不太敢與我說話。真是抱歉,趕緊抬頭對他們擠出一個笑容,但不知為何就是無法放鬆。或許是昨天表現不佳的緣故、繞圈賽危險相對高且加上朋友昨天摔車的緣故...,還是已經設定好一開賽即叫火力全開,對自己的要求太過所致?

       如設定,開賽後的第一個轉彎我就做出攻擊,不斷的攻擊、被追擊,再攻擊、追擊...。有幾次成功脫逃,但總是缺臨門一腳,小集團的配合的程度不佳。短短27.5公里已經到最後一圈,我如計畫的幫Peter進行配速,將之帶到最後一個彎道,可惜他在衝刺前讓人由後面碰撞,幾乎摔車,失了先機,最終獲得第八名。賽後,我開心的笑了,高興的跟朋友談著比賽。眼尖的朋友發現,我的衣服上有鼻涕的痕跡,然後對我說:「老師,剛剛很拚喔!!鼻涕都噴出來了。」我答:「當然呀」。
        拚盡全力,縱然排名不佳,但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所以開心。常常我們在賽後,會聽到有人說:誰誰都不出來、誰誰都不追只要穩穩地衝終點...。或是,他們都不合作、早知道我就全力...。其實,只需抱持著追求巔峰表現與卓越的態度下場,完賽後有滿滿的滿足與一夜好眠。

老隊友 and 好兄弟

新夥伴Peter

兩天比賽的集錦https://plus.google.com/103818730294822538411/stories/eaaed63d-d276-3d63-9d34-96005ab733ae14c47080f5f?authkey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訓練日誌2105/03/16-20:計畫、變化與競賽調整

計畫、變化與競賽調整

        已經兩年沒有上去看台北展了,原本今年就特別的想上去看看,又接到昇陽公司的邀請,在台北展開幕當天,向參觀者介紹並分析解說其所代理之功率計品牌之一 Pionner 踩踏分析系統的應用方式與資料分析(昇陽代理功率際品牌有SRM、PIONNER、SRAM QUARQ)。原本很猶豫是否要上去,因為第一:工作要請假,第二:影響訓練。但接到了昇陽的邀請,想到施先生十幾年來對我默默的支持與照顧,因此自己有了一個很正當、強大的理由,當下便決定一定跑一趟台北。
        星期二(3/17)下班後6:40的飛機上台北,星期三(3/18)下午5:40的班機回台東,星期三的訓練肯定是不能做了。又恰逢本周六、日(3/21-22)是台灣自行車聯賽的第一、二場(兩天分別為個人計時賽與公路繞圈賽),星期五(3/20)又得出發往台南。幾經思考後,索性將這一周的訓練計畫整個進行調整,改為賽前的調整課表。如此,在訓練與疲勞恢復,比賽狀態各方面都可以取得一個較中庸平衡。如此一來,我有較佳的狀態參賽,可以完整的檢視冬天以來的訓練成效,這也是此次參賽的最大目的。

2105/03/16

訓練:動態恢復
時間:2小時
訓練內容:ZONE 2以下的輕鬆騎乘

        經過了六、日連續二日辛苦的訓練,依照往例星期一,就是放鬆。全休息或是動態恢復,依身體情況二擇一執行。

2105/03/17

訓練:無氧動力
時間:
晨間訓練:55分鐘
主要訓練:1小時15分
訓練內容:15-30秒Zone 6以上,10-15趟。搭配1.5分鐘Zone 5,2趟 。

        下班後,要搭6:40的班機上台北,訓練時間相當壓縮。因此,一改以往,清晨的訓練是較輕鬆的課程,今天做了相當強度的訓練。將主要訓練拆開,一部分在清晨執行。為了這樣的改變,起床得早30分鐘,做較多的準備,不可以迷迷糊糊的上車訓練。下班後,抓緊時間做另一部分的訓練。熱身後是一連串的衝刺...。完成訓練,接著沐浴,抓起行李,趕赴機場搭機,八點已經在台北參加LEZYNE的新品發表Party。
 

2015/03/18

訓練:競賽調整(全休息)

美名是:全休息,卻也不輕鬆,九點準時看展,趕著在13點以前逛完每一個攤位,拜訪熟識的廠商與贊助商,走了一個上午完全沒有坐下休息。13點到昇陽的攤位為接下來的Pionner功率計說明會進行準備。最後在shinamo 的fitting與踩踏分析系統體驗後結束車展的行程。從到機場這一刻起,似乎就預告著我本周的交通不順...。
Pionner相關媒體報導結:
https://www.facebook.com/cyclingtime.tw/posts/866032553458652








  

 


2015/03/19

訓練:競賽調整(有氧、Tempo)
時間:
晨間訓練:50分鐘
主要訓練:2小時15分
訓練內容:

        晨間:Zone2-3,85-95rpm,下午:Zone2-4(2-3區間為主),85-100rpm
一天的休息日,一天的有氧與Tempo,加上明天的短衝刺,準備迎接星期六、日的比賽。

2015/03/20

訓練:競賽調整(短衝刺)
時間:1小時15分
訓練內容:1分鐘Zone 5,六次

        又是匆忙的一天,下班後17:52的火車,出發往台南。這一周的行程,想想也真是精采,難怪之前有人稱我是「移動超人」。所以,還是提早30分鐘起床,為訓練做準備,讓今天的晨間訓練有好的品質。

     
        也許是真的太忙了,當搭上火車後,發現車票買錯日期了,一路搖搖晃晃站到高雄。
我說:小姐抱歉,這是我的位置。
小姐答:你幾車?怒曰~
我答:7車13^_^
小姐:兇~我也是,這票沒錯吧!(怒指拿著的票)
我拿出並看了自己的票⋯=_=:對不起我弄錯了⋯
我買錯日期了-_-#
台東開始站到過高雄了,還有30分鐘要站,腳快炸了,明天怎麼比?怎麼比?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訓練日誌2015/03/15:翻山越嶺喝咖啡

2015/03/15

訓練:有氧
距離:98KM
時間:4:38:52
爬升:1358M
路線:197縣道-富源-銅礦-泰源-台東
訓練內容:Zone 2以內的穩定騎乘

        前一天晚上,跟阿彬、宏杰聚會,聊人生、聊單車,天南地北。其中Lezyne在其產品:各式手工具中所隱藏的小幽默更引起了一番討論。我拿出工具,嚴肅的說:身為一個單車選手,隨身攜帶工具是很正常的事...。接著,示範隱藏功能:開瓶器!引起哄堂大笑。總之,大家都醉了,完全把方才約定隔天早上騎車的事都忘了。
        早上,約定時間一到,在約定的早餐店,所有人準時出現,臉上的表情都一樣:宿醉臉。我們騎上了197,爬上銅礦,翻過海岸山脈。邊騎邊聊,開玩笑地說:「喝醉後騎車不會暈,停下來站在地上反而開始暈...。」翻過海岸山脈,來到金樽喝咖啡,我說:「覺得停下來喝咖啡感覺特別的幸福,尤其在翻山越嶺之後」。阿彬說:「直接海線(台11)騎過來就可以了,才30KM,來回才60KM,而且都是平路。搞這麼一圈少說也有90KM,爬升一千多公尺。」...。回程,宏杰爆胎了2次,Lezyne又出場了。原來,實用與幽默玩笑是能以精湛的面貌一同呈現的。

訓練狀態

有氧騎乘,很休閒的一天。宿醉,隨著汗水與踩踏煙消雲散。


爆胎的好幫手:迅速方便
有發現隱藏於其中的開瓶功能嗎?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訓練日誌2015/03/14:知本電台

2015/03/14

訓練:LT
時間:3:48:05
訓練路線:三和電視轉播站
訓練內容:20-30分鐘ZONE 4
爬升:2000M


        三和電視轉播站,我們慣稱為知本電台,這一段路線長約9公里,爬升500米,也是我常常練習的一段路線,騎過的次數早已數不清楚。原因與我喜歡在197訓練一樣,坡度適合,重點風景也是絕美,四季各有其不同景致。這是喜歡騎車的原因,我一直在環境裡面,風聲、鳥鳴、蟲叫、每一滴汗水、一下踩踏、每一口用力的呼吸,都是存在與融合。



訓練狀態

        熱身時就感覺前一天Vo2MAX訓練的餘威正盛。4趟的爬坡,每一趟都要求自己騎在單趟最佳時間95%以上,第一趟就不同於以往,覺得非常的吃力。免強的完成3趟,第4趟就再也無法支持住了,僅能拖著雙腿騎完。有被掏空的感覺。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訓練日誌2015/03/12-13:別只想破紀錄 and 媽媽我又上電視了

2015/03/12

訓練:動態恢復、有氧騎乘
時間:50分鐘+2小時
訓練內容:
晨間訓練:動態恢復
主要訓練:有氧
訓練路線:室內、訓練台
訓練狀態

        固定的緩和日,很輕的騎乘,過程中感受不到很多前幾天訓練累積的疲勞,但是還是很老實地在有氧的範圍內,完成今日的訓練。明起一連2天才是要命的日子VO2MAX+LT。

2015/03/13

訓練:最大攝氧量
時間:55分鐘+1小時53分
訓練內容:

晨間訓練:漸增負荷(不超過Zone 4)
主要訓練:VO2MAX

訓練路線:室內、訓練台        抬著腳,看著自己一些日子參與錄影的電視節目撥出,雖然不是第一次上電視,但是看到自己在螢光幕上,還是有怪怪的感覺。不過還是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在電視上跟大家介紹更多關於自行車的總總。
     
        晨間訓練時認真地感受著今天的狀態,結束後,進行簡單的伸展、沐浴,上班途中,默默地想著下午的訓練,估量著可能的訓練狀態。我想,痛苦暢快依然且應該會有進展,但是不會太好。
        下午訓練前,一直上不了單車,一下摸東摸西,又或者坐在椅子上發呆,這幾乎快成為進行強度訓練前的常態了,只因我知道接著自己會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下,自己可以把自己推到怎樣的地步。但是,無論怎麼摸?如何的發呆?最終還是會跳上、爬上或是把自己拖上單車,多年來無一例外。

訓練狀態

        第一趟,做處出近來最好的數據,但僅只一趟,剩下的趟數完全是很免強的達標,完成今天的訓練。嘿!第一趟的數據巔峰之時是可以連續6趟的,失望嗎?完全不會,訓練就是如此,今天完成一次,下周再一次...,直到完成目標,然後調高目標設定,再一個循環。
        自我檢討認為這樣的作法很不應該,訓練應該是很勻的完成預設目標與趟數,而非追求單趟的破紀錄。
zh-CN → zh-TW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訓練日誌2015/03/11:熱鬧的197

2015/03/11

訓練:最大攝氧量
時間:45分 + 2小時15分
地點與方式:
晨練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主要訓練:197縣道
訓練內容:

晨間訓練:漸增負荷zone1-zone4

主要訓練:4-6分鐘間歇,zone5

        過去幾年,台東縣的197縣道,從縣道終點到富源這一段,一直是我在做Zone 5間歇訓練的地方。原因是這條路線風景絕美,坡度、長度剛好,還有離家近。緩緩地熱身騎乘,約20分鐘就可以到達訓練的起點。然後,先以稍高的強度爬一段路,接著折返至起點,便開始這一天正式的訓練。依著計劃的強度,一趟、一趟、再一趟,反覆的上下,直至該天設定的趟數完成,通常約3小時左右。過去,這整個過程中都是我一個人騎,也很少遇到其他車友。不過近一年似乎有漸漸地改變,騎這路線的人越來越多,甚是有幾位車友與我一樣,上上下下的反覆訓練。
        今天下班後,看天色還亮得很,於是快速更衣,前往197訓練。第一趟暖身後下坡折返,就碰到"大個"學弟,我們大聲地互相打氣。第二趟又遇到吉哥,兩人依然互相地大聲替對方加油。接下來的每一趟都有車友擦身而過,認識的大聲問好,互相加油,不認識的點頭致意。當然上述,都是在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因為進行最大攝氧量強度的訓練時,控制口水不流出來都是很難的一件事,更別提喊話加油了。所以,沒有打到招呼的車友,請見諒呀!!不是不要,是無能為力。
        逐漸熱鬧的197,包涵著:慢騎悠遊、辛勤訓練、環顧欣賞美景、雙眼直盯碼表...。





訓練狀態:

        預設的6趟完全完成,訓練得到的數據,再次題醒著功率訓練的客觀、無情:當下的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只會少不會多。今天6趟騎乘所得的數據,幾乎就是以FTP推估所得的數據。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訓練日誌2015/03/09-10

2015/03/09

訓練:Activity Recovery
時間:1.5小時
地點與方式: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訓練內容:1.5hr, zone1-2休息是訓練的一環,良好的恢復休息,才有良好的訓練品質和強度。

2015/03/10

訓練:無氧動力
時間:2小時
地點與方式: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訓練內容:30分鐘熱身後,開始一連串由15秒與30秒間歇組合成的訓練,休息配置為1:2-2.5以上,最後緩和15分鐘。

訓練狀態

        上午翹掉了晨練,告誡自己明天開始不可以再如此。
        "無氧動力"最不擅長的一個區域,不過每一次執行之前的壓力卻不會那麼大。我想,就是因為能力較弱,而且是搭配的訓練科目,所以給自己的壓力自然就小的多了。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訓練日誌2015/03/08:吃飽好上路


2015/03/08

訓練:肌耐力、踩踏迴轉
時間:4小時12分
距離:140KM
爬升:2141M
地點與方式:東富公路,公路綜合


訓練內容:

30min暖身
(20min: zone3-4, 60rpm + 20min: zone2, 90rpm)x4
15min緩和

訓練狀態

        對於訓練品質要求比較不高的一天,以肌力與踩踏迴轉為主。但是有鑑於前一天訓練時發生的撞牆現象,所以對於練習前的早餐與訓練中的補給就格外的注意。早餐吃的豐盛,但是易於消化的食物:三明治、蛋堡、饅頭、咖啡。重點是補充,不管GI值,因為間隔沒多少時間就要出發訓練,血糖不會有太大的波動。過程中,吃了2條穀物棒(每條約180Kcal),就這樣一路保持輸出穩定,騎了4小時12分就回到家門口,一般約要騎4.5-5小時。整體而言,速度與節奏已經逐漸地接近賽季的水準。
        中間在池上補水,天氣如預期般的晴朗...,還好出發前很乖的噴了防曬(我一向不喜歡黏黏不透氣的防賽油,不過最近找到不錯用的)。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訓練日誌:恢復補充、肝醣、體重、體脂...

2015/03/06

訓練:動態恢復、有氧
時間:50分鐘+1小時
地點與方式:室內、固定式訓練
訓練內容:

80-90 rpm,ZONE1-2

訓練狀態

        連續2天辛苦的訓練,今天是該放鬆一下了。清晨輕鬆隨意的踩踏,下午有氧,結束後伸展。2次練習結束後最幸福的時刻:享用悠閒早餐與幸福晚餐。:)

2015/03/07
訓練:FTP
時間:4小時06分
地點與方式:三和電視轉播站;爬坡、公路
訓練內容:

30min 熱身
3 x 20min@zone 4-5
35min@zone 2
30min 緩和

訓練狀態

        以20分鐘為單位爬坡,共3趟,第四趟隨意爬坡至山頂。開始的第一趟就覺得疲勞還沒恢復,有深沉的無力感。不過主要的3趟訓練,還是都達到預設的標準,只是數據沒預想中漂亮,辛苦感覺卻超乎預期,當下推測應該是之前的疲勞還沒恢復的原因。第4趟一開始就感到血糖過低,只能放慢速度,幾乎已是以龜速往上爬。維持這樣的狀態,一段時間後,逐漸恢復,可以騎出較大的功率,約在有氧的區域,要是稍微快一點,又馬上會出現衰竭的情況。很典型補充不足的症狀,發生時間約在訓練2.5小時左右,這一個情形應該是肝醣用盡後的反應。據此推測所以今天前段的訓練會覺得辛苦應該是前一天肝醣補充不夠所致。




恢復補充、肝醣、體脂、體重

        最近又開始得每天清晨練習之前上體重計了,總是要上去下、上去下來,重複個幾次才甘願相信與接受70KG的事實。一直以來體重永遠都不會是我的問題,總是可以隨心所欲,但是隨著年紀增加,去年年初開始已經變得不是如此。昨日無意間看到2010年自己比賽的照片,驚覺地想起:天哪!!!我那時候體脂好低,比賽體重只有62Kg,平常可輕易的保持在65Kg左右。所以,早些年,我也曾說:我不用特別的注意飲食...,只要接近比賽稍微注意,就可以達到完美的體重與很低的體脂率。這樣的話,現在想想,當時真是不懂事,有些事情就是要自己遇到了才可以體會,年齡就是這樣一件事。年紀越增長,要保持競爭力,要付出的,一定必須要做的事,比年輕時多太多、太多了。
回不去的體脂狀態
2010年比賽照片中腿部的肌肉線條明顯,可見當時體脂肪是很低的。

        而關於補充、應養攝取、"運動員的體重控制"(我強調是運動員)真的是很複雜的一門學問,學理不難,操作上卻有很大的難度。少吃補充不夠,多吃怕胖,要減重、要訓練,能量與營養的攝取和消耗的掌握拿捏,如何恰到好處?這2年,我親身操作過幾種飲食法(低脂高碳水化合物、低醣、無醣),發現其實沒有絕對與必然,重點是適不適合自己。但是有一點是確信的,運動員的營養與體重控制不同於一般大眾。
        然而,現在網路媒體上看到的卻都將之混唯一談,甚至文中更有許多錯誤,或者翻譯或轉貼一篇相關文章,冠上吸引人點閱的漂亮標題,對於內容的適合性與正確性卻沒有盡到查證的義務。每次我看到這樣的文章,總是書空咄咄,或對著身邊的人嘮叨、碎念,無可奈何。所以,建議各位,對於如此類的文章,請保持懷疑與挑戰的態度。也建議各位,若想要了解相關的知識要由書籍開始,最好是教科書,雖然無趣、艱澀了一點,但是卻是比較正確的。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訓練日誌:訓練科學化-量化訓練

2015/03/05
訓練:LT
時間:1小時57分
地點: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什麼樣的訓練量是多?什麼樣是少?什麼是合適?訓練過程裡,身體會說話,會說真話,也會告訴你謊話。
        今天,我的身體對我說了謊話。結束一天幾近滿堂的課程,帶著疲累的身體下班回家,看著已經架在訓練台上的單車,又想到今天的訓練,我完全知道待會兒訓練時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會"溺水",載浮載沉的持續一個小時。身體說:好疲勞,前一陣子的訓練量太大了,需要好好休息一周...。縱然身體如此的抗議著,我依然照慣例的做訓練前的準備:吃一點東西、更衣、打開電腦...。一邊吃東西的同時,一邊看這電腦上各種顏色不同的曲線、數字、符號。這些資訊再再的顯示著身體完全沒有疲勞,今日狀態很好。配合過"往的經驗",參考昨天的訓練內容是VO2Max,TSS為121.1。於是,我完全可以預測今天的訓練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在熱身時,會因昨天的訓練覺得稍為的腿痠與沉重,隨著熱身雖與沉重感越趨消失,待完成熱身後, 這些不適的感覺會完全消失,然後可以做出不錯的訓練數據。
        果不其然,與預期完全如出一轍,今天的訓練。每一趟的騎乘都達標95%FTP以上,甚至有一趟超過,來到105%FTP。訓練後,我思考著:根據這些數據,是否我該上修我的FTP了?如果上修後,依據數據調整的訓練強度,也可以完成,那麼就是進步了...。
        量化訓練是科學化訓練的第一步,有了客觀的數據,就可以安排出合理的訓練課程。什麼樣的訓練量是多?什麼樣是少?什麼是合適?也就有了客觀地答案,對於"進步"也可以客觀的評估,不再是完全依據經驗的經驗談。更可以準確的監控選手的狀態、疲勞程度等,適當的安排訓練強度、訓練量,並根據執行後的結果進行評估與條整。
       當然上述,還是需要一位經驗的豐富的教練來執行,不過前提是這位教練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再者就是,量化的這把量尺為何?其準確性如何?也是需考量的。所以,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這個年代,自行車訓練因為功率計的發明與普及,讓選手與教練們可以直接地對每一次的訓練進行量測,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這是其他運動項目很難達到的。



訓練狀態

一如LT的訓練感受,強度不那麼高,完成後有深深的疲勞感。每一趟的騎乘都達標95%FTP以上,甚至有一趟超過,來到105%FTP。這樣的數據,如果能重複個幾次,我是該上修FTP了。



訓練日誌:歸零之後的再起,萬事起頭難--

2015/03/04
訓練:最大攝氧量
時間:1小時53分
地點:室內,固定式訓練台


每一年,訓練當中最令我覺得艱苦的時刻,不是接近比賽前的一連串高強度訓練。而是這個時候:經結束一個賽季,休息一段時間之後開始訓練至一定程度後,轉換,向下一階段邁進之際。何以言之?在鍛鍊期不是訓練量大,且強度高嗎?為何會比較不痛苦?
是因為當進入鍛鍊期之時,身體已經很能適應在那樣的負荷下工作。在訓練之時,隨著強度的提升,身心會處與很痛苦,但是完全可以承受,思緒很純淨的一總狀態。有點像苦行的鍛鍊修行,所以不覺得痛苦。
反之,在目前這一個階段,身體記深處憶著去年賽季末的顛峰狀態,但實際上卻是處於重建的狀態,這樣的衝突在訓練之時就會讓我感到特別的難受。最常見的就是以過高的瓦數去操作間歇地訓練:開始的前幾分鐘,做出不錯的瓦數,當你覺得還不錯時,隨之而來的就是衰竭。或者另一種情況:明明覺得狀態很好呀!為什麼這樣的瓦數我會受不了,之前很輕鬆可以做到的。總是要拖著雙腿完成訓練,完全感受自己的孱弱。慢慢地,身體接受了孱弱的事實,起初縱使困難了點,但一點一點地重新累積之後,就可以找回水準,突破過去,超越水準。

訓練狀態

去年賽季結束後至今第一餐的VO2MAX(最大攝氧量)的訓練,訓練內容事由一連串4-6分鐘的Zone 5以上的間歇組合而成,休息配置為1:1~1.5。做過的都知道,這非常的折磨人。我認為到度秒如年能程度。
今天4趟,只有第一趟達到預設的目標,之後3趟都只能勉力的撐到低標。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訓練日誌:轉換-下一個訓練階段開始

2015/03/02

訓練:休息日

2015/03/03

路線:固定式訓練台
訓練內容:
晨間:有氧、迴轉踩踏
下午:無氧動力
時間:1小時+1.5小時


歷經一個多月體能建立的訓練,如預訂的計畫進展,從訓練數據來看,我的身體已經漸漸的可以負荷更高強度的訓練。例如:2/20的訓練,3趟20分鐘的間歇,都可以做在LT的上限。簡單而言,當你在訓練中非刻意的情況下,穩定的做出更好的數據,就是身體在告訴你:我準備好了。
在這一周會將訓練的"量"減少,強度提高。目的有二:一、是要讓身體可以由前一階段的訓練中恢復,並且保持一定的狀態。二、讓身體開始適應較高的強度。
有時候常常看到很多人一直在做FTP測驗。FTP是一個重要的訓練指標沒錯,但是並不用一直做測試,如果訓練課表合理,從訓練所得的數據與課表的完成度,一段時間就可以知道FTP是否需要上調或下修。

訓練狀態:

228三天假期奔波、訓練的疲勞在昨入的休息日終於發作,至今天也是感到無力,不過我想多是心理的因素。
今天下午的訓練是由一連串短時間、高迴轉的期程組合而成。由於前一陣子都著重於有氧耐力和閾值的訓練,身體對於無氧動力變得非常陌生。所以,今天的完成度並不好,迴轉速出不來,功率也做不大。還是告訴自己一句老話:別急~現在才3月初,目標在下半年。只需要穩定上去即可。